襄阳晚报:抗疫一线“急先锋”
《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20年09月18日 > 3版-特别报道 > 正文 抗疫一线“急先锋” ——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急诊ICU副主任王继锋 2020年09月18日 龚波 陈文 曲慧 朱月皎 本报 热度:505
王继锋(受访者供图) 王继锋(受访者供图)
□通讯员龚波 陈文 全媒体记者曲慧 朱月皎
庚子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一位从事急危重症救治工作20年的ICU医生,曾在17年前抗击“非典”的她,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扛起重担:“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她就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急诊ICU副主任王继锋。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襄阳11名个人和3个集体在现场接受表彰,其中,王继锋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日夜奋战的“女汉子” 没有生而勇敢,只因选择无畏。 抗疫期间,王继锋先是参加发热门诊的会诊、普通隔离病区危重患者的查房抢救,后来,全面负责隔离重症区的抢救工作,特别是临时扩建的隔离重症区32张床位,全部收治的是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这些患者病情变化迅速、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各种救治操作风险大、劳动强度高,不分昼夜。 疫情期间,王继锋吃住基本在科室,随时关注每一位危重患者,一天休息不足6个小时,夜间也是随叫随到,连续参与抢救十余个小时已是常态,她成了同事和患者眼中的“急先锋”。 接到集中收治危重患者任务的当晚,王继锋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着抢救设备,顶着风雪,克服道路打滑及护目镜起雾等困难,和疫魔抢时间,转运首批危重患者,并进行抢救。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冲锋在前,进行各种近距离操作,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危重患者,忘了自己曾是心房纤颤患者,不能太劳累。第二天忙完,她才发觉双腿已经酸胀得不听使唤。 在抢救新冠肺炎患者的过程中,气管插管、有创穿刺、血液净化置管、危重患者携机检查转运……许多操作她都亲自上阵,把危险留给自己,尽全力保护同事。从开始收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到最后撤区,王继锋不知何时是周末、何时是下班,其间,她尽力安排值班的一线医护人员轮休,自己却坚持到最后,没休过一天。
隔离重症区的“大当家”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急诊ICU,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阵地。疫情暴发初期,防护物资及人员缺乏,流程不完善,作为科室负责人,王继锋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协调、处理:制定危重症患者抢救流程和制度,安排各班人员具体工作,协调危重患者的携机转运及外出检查、ECMO患者的专班管理、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技术的安置及血液净化协调排班管理,向相关部门汇报危重症患者病情,整理资料参加远程会诊及市级或院级讨论…… 作为隔离重症区的“领头羊”,王继锋与125位同事一道,用血肉之躯牢牢筑起了抗击疫情的最后防线,让众多危重症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在重症病房,一些患者会产生焦虑情绪不配合治疗。王继锋经常提醒医护人员注意多与患者交流,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疫情期间,李女士感染了新冠肺炎,又传给了年迈的双亲。为此,李女士特别自责,经常以泪洗面,病情很快恶化,甚至需要插管使用呼吸机。 王继锋主动向李女士介绍其父母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并让李女士的妹妹通过视频连线鼓励姐姐。后来,李女士调整心态,度过了危险期。 出院时,李女士主动要求与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合影。出院后,她经常打电话来咨询肺康复训练及营养方面的问题,王继锋总是抽时间耐心解答。
舍小家为大家的真勇士 王继锋的丈夫负责紫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情防控工作,夫妻二人同在战场,只能把女儿托付给年近八旬的公婆。 自1月22日起,王继锋持续抗疫79天从无怨言,忙的时候经常错过一日三餐,偶尔能抽出点儿时间了,扒几口饭又匆匆投入战斗。父母、公婆年迈,女儿将要面临高考,但为了救治危重患者,这些她都顾不上了。 2月10日,婆婆写了一封家书托人带给王继锋,开头是提醒她爱惜身体、做好防护,结尾则是“请立即投入战斗吧!” 因在抗疫期间表现突出,王继锋先后被襄阳市妇联、湖北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标兵”“荆楚时代女性榜——战疫玫瑰”等荣誉称号。 (《襄阳晚报》数字报 > 2020年09月18日 > 3版-特别报道) |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