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栏目正在建设中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党务工作详细

[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67]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8-18 00:00

神内NCU 王家华

古人的智慧里,包含了太多设身处地的典故。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仁”,仁即仁爱。在论语里有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别人这样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还有一句名言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

医患关系和谐是医疗行业里大家都希望看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医疗资源的不平等,医学知识的不对等这些因素在当下是难以解决的,所以,即使医患双方互相体谅,相互理解尊重,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还是难以避免的。近期内,在主题党日活动中提到了关于开展假如我是服务的对象的讨论,我想患者到医院治病,总是希望遇到具备崇高医德的优秀团队,也希望碰到认真负责的医生,希望碰到和蔼专业的护士,希望碰到勤劳不抱怨的护工,希望收到详尽切实的费用清单......反过来想,医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患病甚至住院的机会跟正常人是一样的。如果医生自身有患病、就诊、住院、转院经历,在从医生到患者这种角色的颠倒中,从而更能体会到自己身为患者那种痛苦、紧张、焦虑、无助的感觉;医生也有亲属父母,当自己家人住院的时候,角色的互换更能理解作为病人家属的担心、害怕。

说两个我作为服务对象的故事。

故事一:时间 2019年5月,关键词:产妇。爱人孕39周住院,已见红。晚上10点左右办理了住院手续,安排在一个大病房,病房里有等待即将迎接新生命的家属产妇,也有刚成为爸爸妈妈的新人,他们的神情有期待,有担心,有喜悦,同我的表情一样;我有个同学在我们医院妇产科上班,根据预产期提前在他们那里预约了病房,我心想到时应该会是一个双人间,可是预产期提前了,所以只能将就住大病房,其实也没什么,唯一不足的就是同病房里有产妇已诞下宝宝,这些小家伙们的作息总是不定时的,只要有小孩哭闹,房间就一阵条条索索的声音,总觉得会影响待产妇的休息;产科医生确实很辛苦,11点多的时候叫我过去签字,爱人要去签授权委托书,第一次作为直系家属签字,签字很顺利,我也时常用这些语言告知我的患者,诸如可能,大概,问题不大这些字眼,可是作为家属,总是很希望听到放心,没问题,还可以这些字眼;总是去安慰,前提是有理有据且遵守医疗原则,而不是信口开河,忽悠瞒骗,医学不存在百分百的东西;作为家属,这个时候只有无条件的相信医院,相信医生;同主管医生谈话间,逐渐告知了我是本院职工,虽没有谋取到什么便利,但我相信我们彼此都是互相信任的;凌晨2点多的时候,爱人开始不规律阵痛,医生护士查看后告知现在还不是置放止痛泵的时机,就只用耐心的等待,后来阵痛越来越频繁,每一次阵痛开始时爱人都蜷缩成一团,眼看天也快亮了,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在早上9点的时候在手术室安置了止痛泵,随后产妇被送入产房;以前的浅薄妇产知识告诉我第一产程比较长,一般都是七八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和爱人没有通话和交流,一种未知不安的情绪开始笼罩在我心头,我拨通了同学的电话,才知道她今天在9楼另一个病区值班,只有耐心的等待,漫长的时间里,产房不断的有产妇及宝宝推出,迟迟不见的焦灼感,作为家属的煎熬,此刻才深有体会;现在回想起来,在诊疗过程中,由于对未知情况的不明确,或者是由于对手术、穿刺等有创操作的担心,在患者和家属这里,常常共同汇成一股紧张和焦虑情绪。对患者和家属这种紧张和焦虑的抚慰,我想常常是医患沟通的重点之一,其重要性往往不亚于对病情本身的解释说明。幸运的是,宝宝顺利出生,爱人无恙,直到双双被送出产房,作为家属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时的我从心理上才同病房的他们一样,总算有了一丝喜悦的味道。

故事二,2020年2月,关键词:发热。今年的新冠疫情席卷了全国,难以想象的强传染性致病性。2月初的时候我被抽调到隔离病房上班,月底的时候可能是受凉的缘故我发热了,当天晚上一股不好的想象萦绕在我心头,但我的认知告诉我应该是扁桃体发炎,我对着镜子用手机电筒发现了我扁桃体处有白色脓点,按经验自己口服了退热药和几片阿莫西林,并微信告知了病区主任,主任让我明早先到发热门诊,她到时候也过来帮我分析下。过了几个小时后我感觉喉咙不怎么疼了,烧也退了,我的直觉告诉我感染应该控制住了,但不曾想,第二天起床的时候,一呼吸外面的空气,喉咙又开始逐渐的不适起来,而且体温也感觉隐隐的有上升趋势,然后只好乖乖的跑到发热门诊,按流程完成血常规、胸部CT的检查;排队、拿号、等结果......病人很多,耐心在逐渐的消退,但是体温却在不断的上升;因为疫情的缘故,外面没有早餐店,而我不能去科室拿早饭,发热门诊没有水、食物等供给,作为病人而言,这个时候一是害怕自己可能不是新冠感染,但是在一次次的排队中交叉感染;二是这个时候真希望有提供检查后用餐的地方,我知道在发热门诊可能不允许,但是在现在的普通门诊大楼呢?很多人空腹过来抽血做彩超,如果在门诊开辟一个地方提供营养早餐,而且是真正的营养,是牛奶,是豆浆,是面包,是水果,而不是稀饭和咸菜。在焦虑中等待了一上午,检查结果除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胸部CT无异常,这个时候即使核酸检查未做,我大致也觉得自己同新冠肺炎挂不上边了,但是因为我现在还在隔离病房上班,这就有点难办了,是否隔离是我首要面对的问题;发热门诊医生把我的诊疗情况悉数发到专家群,如果专家一致认为我需要隔离,那我就要到隔离病房或者宾馆隔离至少半月左右,但是通过检查和查体,我的诊断应该是化脓性扁桃体炎可能性最大,我内心也不想被隔离。又是一阵焦急的等待,作为病人来讲,这个时候有一种电视剧里面演的被法官判刑的囚犯一样,等待着最终的宣判和量刑;好在经过专家组的商议后,我被安排在了呼吸科的隔离病房,尽管前几天还是不能自由,但是只要连续2次核酸检查阴性,且发热和其他症状能很快控制,我就能转到普通病房而且不用多久就能出院。第一次住院,作为病人,我最想知道就是该如何治疗,何时检查,花费和结果如何,预计多久出院这些问题。住院5天后,体温早已经正常,得知我第二次核酸也是阴性后,作为病人,我才真正的松了一口气,像法官宣布的那样,证据不足,无罪释放。

尽管我作为家属和患者体会了两种不同的感受,但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我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上班,对医学知识的了解比大多数病人和家属多得多,有些感受是难以触及的。在医院里,重症监护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这里面包含一个科室最高端先进的生命支持设备和诊疗技术之大成,适用于病情非常严重或急转直下,又有一定治疗希望的患者,是生命危重患者的最后堡垒和阵地。在这里,病房与外界用厚厚的铁门隔开,通常每天上午只允许患者亲友通过视频探望一次。患者大部分是意识不清或者处在持续镇痛镇静状态下,身上各种管子,连接了各种输液泵和各种大大小小机器,大多数都是普通病房很少用到的仪器和技术支持,很多患者一旦去掉这些管子、泵和机器,生命很快就会中止。这可能是一个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失去社会学意义、最"物化"的地方。看着患者紧闭双眼没有任何自主能力,看着患者胸廓与呼吸机的气流频率规律性的起伏,看着液体穿过深静脉管道,听着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报警的滴滴声,这些随处可见的场景,从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性命相托"的含义。患者和家属托付了健康、希望和金钱,他们的期望值才会如此之高,眼神才会如此殷切,而医学的局限性让我们没法解决所有疾病,能彻底治愈的疾病也是少之又少。当我看到一个患者家属几人在NCU门口吃馒头咸菜做正餐时,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知道那个患者在里面每天医疗费高达数千元,最终报销比例不会超过60%;但是这个病人从一开始就已经下了病危通知单,家属不放弃的态度,里面躺着的那个人,浑身插满管子的那个人,希望和奇迹对这个家庭而言意味着全部,最终,该患者在随后的半月里经历了气切、心肺复苏、除颤,最后还是走了;我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更多去考虑一些社会和人文的东西。在跟患者面对面时,也不再总是把患者视做一个简单的、依靠仪器和药物续命的生命体,而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或者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他或她寄托着一个家庭在这段时间内的所有期望和良好愿望。我时常在问家属几个问题,脑卒中是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你们能否接受以后该患者植物、昏迷、严重偏瘫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些状态吗?这个患者在家里是什么地位,是什么维持着家人的治疗意愿?特别是,他治好了或者最后不治,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同时,从监护室与家属这堵厚重的墙中,我也更深刻领会到,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其次,家属不能在床旁观看患者的状态,这个时候,医护人员需要有更多责任和耐心去多做一些解释,并做好一些健康和疾病的科普工作。

前些年很火的一部医疗电视剧《心术》,曾提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世界有只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我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人要有信念的,有希望,有爱,这样才能更好的活下去。我很喜欢剧中的这段话,它让我感动,让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彼此互帮互爱,宽容理解,对人真诚友善,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和谐。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67]心得体会
公众号
公众号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
24小时服务热线

电话:0710-3425180

抖音
抖音
监督电话

服务投诉电话:0710-3421136(工作时段)

党风廉政监督电话:0710-3420421(工作时段)

纪委监督邮箱:xyyyjwjcs@163.com

GCP 药物临床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