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99]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8-25 00:00
分享到:
普外一、二支部 王俊
假如我是患者,这个假设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我们医务工作者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用患者的立场、观点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我以为,这是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设身处地的分析患者。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社会经验、家庭关系,进一步的分析出患者的医疗知识多寡,对我们讲解的医疗服务内容的理解能力强弱,对医疗费用的经济承受能力,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等等。这对于我们能够更好和更高效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大有裨益的。学校有所谓因材施教,成衣店有所谓量体裁衣,医院也有个体化治疗。长期以来,个体化治疗只是单纯停留在医学层面。其实,现代医学早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进步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惟其如此,个体化治疗也要考虑到患者其他的各个方面。设想一下,如果一位患者明天准备接受肿瘤切除手术,而本人还在为住院费用奔走,这种情况,又怎能期待术后获得良好的恢复呢?
二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当前的医疗形势和医患关系如何,是不言自明的。病要治、事要做,有麻烦也得朝上冲。那么,此情此景,能够做到知己知彼,方才能够百战百胜。在出现矛盾、误解、冲突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搔到痒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沟通的时候,如果千人一面,所有的病人,各异的情况,一律照本宣科,那是盲人骑瞎马,后患无穷。不仅可能全无效果,还可能加重隔阂和加剧冲突。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