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孔”里精准“扫雷”,微创手术让49岁脑出血患者重获新生
【本网讯】近日,49岁的李先生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神经外科团队的救治下,借助“显微镜与神经内镜联合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微创手术,成功清除大脑基底节区血肿,从凶险的脑出血中重获新生。这场在“钥匙孔”里完成的“扫雷”手术,尽显现代神经外科的精准与高效。
一场大脑深处的“风暴”
清晨起床时,李先生突然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被紧急送往医院确诊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大脑基底节区,是控制我们身体运动的重要“交通枢纽”。当长期高血压等因素导致这个区域的血管不堪重负而破裂时,涌出的血液会瞬间形成血肿,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压迫和损伤脆弱的神经纤维,导致对侧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甚至昏迷死亡。
对于像李先生这样的患者,传统的开颅手术往往需要大面积切开颅骨,牵拉大脑组织,才能抵达深部的血肿。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且可能对正常脑组织造成额外损伤。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安全、有效地清除血肿,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微创”的极致:在发丝般的血管丛中精准导航
神经外科主任刘岳、主治医师张志涛医疗团队决定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微创的术式——显微镜与神经内镜联合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
这个名字冗长的技术,蕴含着极高的智慧与精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次在大脑自然缝隙中的“内部装修”。
精准的“入户门”——外侧裂。大脑并非严丝合缝的一块,其表面存在自然的沟壑和裂缝。其中,“外侧裂”是大脑额叶和颞叶之间最明显、最宽阔的自然裂隙。医生无需切开大面积的脑组织,只需沿着这道天然的“走廊”进入,即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大脑功能。
关键的“安全锁”——分离外侧裂静脉。这道“走廊”的顶部,密布着如同城市交通网般的静脉血管。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外侧裂静脉,它负责收集大脑皮层大量的回流血,一旦损伤后果不堪设想。手术中最精妙的步骤,便是在显微镜下,像排雷一样,用比头发丝还细的器械,小心翼翼地分离、保护好这些静脉,为后续的内镜操作开辟出一条安全的“无菌通道”。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保障,也是对医生技术和耐心的极致考验。
高清的“内窥镜”——直达病灶核心。安全通过“走廊”后,医生会将一个名为“神经内镜”的高清摄像头伸入。内镜前端自带光源,能将深部血肿的影像放大数倍后清晰地传输到显示屏上,打破了手术视野的盲区。在它的引导下,医生可以精准地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直抵血肿所在的基底节区域。
彻底的“大扫除”——清除血肿。在内镜的直视下,医生使用精细的吸引器和钳子,一点一点地将凝固的血肿彻底清除。随着血肿的解除,被压迫的脑组织得到了瞬间的减压,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重生之路:从瘫痪在床到迈向新生活
刘岳介绍,相较于传统手术,该微创术式的优势是压倒性的:创伤极小,手术切口仅需4-5厘米,骨窗仅有硬币大小;恢复快,对正常脑组织骚扰极小,术后并发症大大减少;效果显著,血肿清除得更彻底,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力和速度远超传统手术。
术后,李先生恢复之神速令人欣喜。很快,他从昏迷中苏醒,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后续系统的康复治疗下,他那原本完全瘫痪的肢体逐渐恢复了知觉和力量。每一步都印证着这场高精度“扫雷”手术的成功。
专家警示:预防仍是根本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创造了奇迹,但专家强调,对于脑出血而言,预防远胜于治疗。高血压是导致基底节区出血的首要元凶。中年人群务必定期监测血压,切勿忽视高血压的诊断和管理;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忌随意停药、换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低盐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高新院区神经外科:罗钰堃、张志涛)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