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改革(下)‖ 梦回40年
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如春雨滋润大地,
这40年间,
对医疗卫生事业意味着什么?
下面,
由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长周邦式,
带着大家看看医院的大变迁。
先用数字来感受下
这些年医院的提升
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
去看看医院这些年走过的路
医院规模
1987年,周邦式来到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医院仅有一个门诊部和由两栋3层小楼连接而成的U字型住院大楼。
门诊部于1984年落成,虽说比较简单,但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住院大楼条件比较简陋,仅有病床450张,每层楼只有一个卫生间,非常拥挤,卫生条件也差。
在后期发展规划中,当时的领导班子也曾考虑向沿江大道方向扩建医院用地,终因拆迁难度大而放弃。
现在:
医院已拥有一院五区 ,占地面积15万平米,建筑面积25万平米,设病床3000张。
医疗设备
周邦式回忆,80年代计划经济,当时有钱也买不到设备,需要政府发放指标。
1987年他刚到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医院仅有一台800毫安的X光机、两台比较好的彩超、一台内窥镜。这些设备均于1984年新购,在当时已算比较先进。
现在:
如今,医院再先进的设备都不缺,3.0T核磁共振、320排CT、ECT、数字血管造影机(DSA)、高能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四维彩超、飞秒激光、各种腔镜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先进医疗设备应有尽有。
人才建设
谈起医院人才结构的变迁,周邦式感触颇深: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本科的医生比较少,硕士研究生凤毛麟角,更不要谈博士学历了。
当时,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不仅医生缺,护士也缺,甚至一个科室护士的调动报告都要院长签字。一个萝卜几个坑。少了一个人,这一块的工作就无法开展。
现 在
如今,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82人,高级技术人员351人,博士、硕士3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0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津贴1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61人,襄阳“隆中名医”12人,形成了高、中、初级人才结构合理的学科群体。
高学历人才的持续加入为医院增添了血液,带来了希望。
医疗技术
周邦式说,改革开放打破了人才限制,医院不能做的手术,不能看的病,可以请上级医院专家来协助。
譬如,1990年,我们拟开展心脏植入手术,需要解决体外循环问题。医院组织团队到北京学习,回来后还是不敢做。
于是,我们把北京的整个手术团队请到襄阳,在手术中实践。慢慢地,我们减少助手和麻醉医师,只请主刀专家,再然后主刀专家都不请,自己独立开展。
就这样,伴随着改革破除的壁垒,医院一步步扩大了手术范围,医疗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
现在:
现在的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腔镜、窥镜、介入”微创技术已覆盖多领域、多病种,成为“襄阳市微创诊疗中心。
开展的冠脉搭桥术、同种肾移植术、椎间盘镜脊柱微创术、鼻内窥镜术、多种腹腔镜手术、多种心脏介入术、神经介入术、放射介入术、超声介入术、外周血管介入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器官再造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百余项新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教研工作
以前的医生仅仅局限于看病,但现在的医生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医生,写篇学术论文就算科研。
现 在:
如今,随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必须逐步形成了医教研同步发展,科研与医疗、教学相结合,医疗与教学、科研相协同,教学与医疗、科研相促进的态势。
服务理念
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如何改,‘人民医院服务人民’的医院理念始终没变。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人民”的医院,医院的公益性质要求一切发展变化必须围绕给患者提供更方便、更舒适、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展开。
医疗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人”,只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老院长周邦式寄语改革开放40周年:
周邦式对医院今后的发展说了自己的感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下一个40年,我们能够让现在的同仁骄傲地说,我是医院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亲历者。
夫当如此,不负此生。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